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与防范/胡明远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03:04:05   浏览:942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民营企业常见法律风险与防范

一、企业设立阶段因企业组织形式不规范导致风险
企业组织形式有多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等,分别受《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的调整,民营企业投资人因为不了解各种组织形式各自的法律特征,常常导致投资人认识与法律规范之间的错位,因而产生始料不及的纠纷和法律风险。
实践中常见的有:
1、实际上是合伙企业,投资人却误以为设立和经营的是公司。导致合伙人之间对权利认知错位,合伙人对外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的认识错位。
2、自以为设立和经营的是有限公司,实际上是个人独资企业。“夫妻公司”“父子公司”以及新公司法实施后的“一人公司”是实践中常见的民营企业组织形式。投资人误以为“公司是我的,公司的财产也就是我的”,经营中将公司财产与家庭或个人财产混为一体,结果对外发生纠纷的时候可能招致公司人格的丧失,失去“有限责任”的保护,《公司法》第六十四条就明确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影子”公司
出于种种原因,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公司登记股东不一致。登记股东相当于实际出资人的“影子”。这种公司在“身子”与“影子”因为情势变更不再默契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外部责任承担和内部利益分配方面的纠纷和法律风险。
4、不规范的所谓“集团公司”
民营企业家在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因为种种因素的考虑,开始朝集团化方向发展,但是没有注意企业集团组织的规范化,没有在法律上确立“集团”成员之间的资金、财务、人事、业务等等关系,导致“集团”人格的虚化,甚至“集团”成员管理的混乱,进而对“集团”核心企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5、不规范的“联营企业”
民营企业解决资金需求的一个常见办法就是拉朋友或其他公司合作联营,但是他人因不了解或不放心民营企业的前景,不愿意承担经营风险,于是公司老板就许诺对方,只要投资做公司股东,可以按照固定比例收取收益,不参与经营,也不承担公司经营风险和其他债务。这在法律上会被定性“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因为我国法律不允许企业之间的借贷,届时将导致行为无效的后果;而同时,当公司出现双方意料之外的亏损或赢利的时候,为亏损的承担和利润的享受,往往产生纠纷。
6、公司注册资本瑕疵
公司设立时,为了体现“实力”,有些民营企业家往往希望放大注册资本,可因为资金不足或考虑公司业务一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于是采用虚报注册资本或注册后抽逃出资的手段。则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可能是:填补出资、公司人格否定、构成犯罪等等。
7、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不规范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宪法”,公司设立时就应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设计好未来公司的治理结构。很多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公司章程设计,不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经营中往往出现小股东权益得不到保护,或者大股东良好的公司管理意图得不到贯彻,甚至陷入公司僵局等。

二、企业运营阶段因为风险管理缺失导致风险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无时不刻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民营企业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往往依赖于从自身的创业实践中积累;因为市场受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风俗习惯的因素影响,缺乏风险评估、管理、控制的规范,仅靠企业家个人的治理,必然难以避免应对不及的法律风险。
实践中常发生的有:
1、融资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经营中出现资金不足,是多数企业都会遇到的情形,常见的融资方式由银行借贷、民间借贷、股东追加投资、吸收新股东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公司债券、上市融资(IPO或增发股票)等等。
资金借贷可能存在资金安排不当,不能按期还款,资金链断裂,导致信用危机等等风险。不同的融资方式还存在不同的法律风险,一次融资在不同环节有不同法律风险。
比如银行借贷,可能陷入“高利转贷”、“违法发放贷款”、“贷款诈骗”及其他金融诈骗的法律风险黑洞;民间借贷,可能遭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票据诈骗”或其他金融凭证诈骗等等法律风险;股东追加投资和吸收新股东增资扩股,也会遇到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调整,利益分配的约定等等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对法律风险的评估与防范要求更高,否则,掉进法律陷阱,导致辛苦创业培养的企业控制权旁落,对企业家心理和利益方面的打击都可能是惨重的。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国家有着规范和严格的规则和制度,对法律风险控制的要求极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辅导。若无视这些规范和要求,则可能踩进“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泥坑。
企业要做大做强免不了各种形式的融资或资本运作,在融资项目管理中注入法律风险管理的理念,对于法律风险的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人力资源利用中的风险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已突显到异常重要的程度。但人力资源的引进、利用、培养、管理、淘汰整个过程中同样处处存在法律风险。
比如,民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短培养过程、迅速抢上新项目等,常常采用“挖墙脚”的方法引进高级人才,并直接利用这些人从原东家带来的技术资料、客户信息等等,这就可能遭遇被挖企业的索赔,或遭致被挖企业的商业秘密、专利等侵权指控。
反过来,辛辛苦苦或花大代价培养的人才无端流失,被挖墙脚,企业却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也是民营企业常遇到的风险。
因为劳动关系,一个人具有了企业职工的身份,他的一些行为将由企业来承担其法律后果,因此,对职工的风险教育和行为约束不够,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职务行为侵权等等。
而劳资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法律风险更是平常。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需要注入法律风险管理的这一重要内容。
3、市场交易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不断发生的市场交易行为,不同的市场交易行为,需要确立不同的合同关系,不同的合同关系可能遭遇不同的法律陷阱。
事实上,企业最常遇到的法律纠纷就是合同纠纷。民营企业对于合同风险的意识相对来说还是较强的。但企业交易行为管理,绝不仅限于合同书本身的管理,一个合同关系既包含了作为主要权利义务界定标准的合同书,还包含着从订约谈判开始,直到合约履行完毕,乃至善后的持续过程。因此,交易行为的法律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过程管理。我们都知道,合同书中明确写明的合同义务必须履行,否则会遭到违约索赔;但对于“前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往往并不了解,也往往因此导致纠纷和损失。
民营企业家还有一个与法律管理相矛盾的传统观念,就是习惯于熟人圈子的交易,往往依赖个人信用关系进行交易。这样就带来两大风险:一是可能“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对人的认知错误,或者对方因情势变化而信用发生变化,导致“君子协定”和朋友关系一同被践踏;二是因为没有书面的对各自权利义务的具体约定,时间久了,双方对当初的细节问题产生误会,各自认知不同、理解不同,两个本来交情很好的交易伙伴和事业盟友因此发生纠纷。
因为市场准入制度的存在,很多交易行为还得考察交易对象的适格性,跟一个根本没有交易资格的人去交易,其风险可想而知。
4、对外投资中的法律风险
现代企业除了依靠自身的生产和经营进行赢利外,实力较雄厚的企业还要进行对外投资,以便从进入其他赢利能力较强或发展前景较好的领域,分得其中一杯羹,或者通过投资控制别人已经建立良好基础的经济实体。
对外投资的方式很多,常见的有设立新的项目公司或经济实体、参股他人已设立的公司、并购他人控制的公司、收购其他公司的项目或资产、为别人提供融资等等。
每一次对外投资都既是一个商业项目,也是一个法律项目。很多投资失败是因为缺乏项目法律管理或项目法律管理质量不高导致的。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法律管理在项目中的作用就是草拟合同书,忽视了项目本身系统性、流程性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项目法律管理也是一项系统的、全流程的工作。
5、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风险
企业是一个市场主体,也是一个行政管理法律主体,是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企业的各种市场行为、社会活动都要受到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的管制;企业也因此具有各种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有权利义务的地方就有法律风险。
企业要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要求,在企业登记、企业经营、企业解散过程中,必须依法遵章行为,否则就产生法律风险,遭致行政处罚等不同法律后果。比如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这是很多民营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没有出资前对出资的规划和出资后对资金的合法运作,企业极易踩如雷区,而一旦雷炸,轻则工商行政罚款,重则构成犯罪。
企业是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但有人戏称:中国民营企业十家至少有九家存在税务问题。这又是一个可怕的地雷,埋在那儿,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而一旦爆炸,往往致命。
安全生产管理在这些年可谓风暴频行,但每年依然不断出现安全事故,于职工生命、于企业利润都是极大风险。很多的真实案例依然鲜血淋漓在眼前。
企业的产品质量风险更无须多说,三鹿奶粉事件一夜之间让一家巨型企业灭顶,还几乎毁掉一个行业。国家对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也将更加严苛。
还有环保问题可能导致的索赔、处罚。等等等等。
政府管理部门现在强调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很多民营企业家还抱着过去那种注重跟政府官员关系,不注重合法合规经营的观念,就会给自己的企业埋下各种法律风险的地雷。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档案局,新疆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
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自1984年实施以来,对加强单位会计档案管理、促进会计工作为单位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和会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原会计档案管理规定已不
适应经济发展和会计改革的要求。为此,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在总结《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情况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会计法》和《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对《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84年6月1日财政部、国家档
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自新办法实施之日起同时废止。
请布置所属单位贯彻实施。

附件: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管理会计档案。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会计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四条 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第五条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
(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
(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
(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
(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第六条 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
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保管的会计档案,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重新整理的,档案机构应当会同会计机构和经办人员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第七条 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查阅或者复制会计档案的人员,严禁在会计档案上涂画、拆封和抽换。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档案查阅、复制登记制度。
第八条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
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第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为最低保管期限,各类会计档案的保管原则上应当按照本办法附表所列期限执行。
各单位会计档案的具体名称如有同本办法附表所列档案名称不相符的,可以比照类似档案的保管期限办理。
第十条 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外,可以按照以下程序销毁:
(一)由本单位档案机构会同会计机构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会计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二)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
(三)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档案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监销。国家机关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财政部门销毁会计档案时,应当由同级审计部门派员参加监销。
(四)监销人在销毁会计档案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所列内容清点核对所要销毁的会计档案;销毁后,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第十一条 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应当单独抽出立卷,保管到未了事项完结时为止。单独抽出立卷的会计档案,应当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中列明。
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其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不得销毁。
第十二条 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
具备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条件的,由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并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十三条 单位因撤销、解散、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终止的,在终止和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之前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终止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或财产所有者代管或移交有关档案馆代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单位分立后原单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由分立后的存续方统一保管,其他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后原单位解散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经各方协商后由其中一方代管或移交档案馆代管,各方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中未
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相关方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单位因业务移交其他单位办理所涉及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原单位保管,承接业务单位可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对其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承接单位保存,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五条 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解散或一方存续其他方解散的,原各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合并后的单位统一保管;单位合并后原各单位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仍应由原各单位保管。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在办理竣工决算后移交给建设项目的接受单位,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七条 单位之间交接会计档案的,交接双方应当办理会计档案交接手续。
移交会计档案的单位,应当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
交接会计档案时,交接双方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移交清册所列内容逐项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的单位负责人负责监交。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经办人和监交人应当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八条 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驻外机构和境内单位在境外设立的企业(简称境外单位)的会计档案,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 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应当执行文书档案管理规定,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1984年6月1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自本办法执行之日起废止。
附一:企业和其他组织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附二: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税收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附一:

企业和其他组织
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
|序号| 档 案 名 称 |保管期限| 备 注 |
|--|-----------|----|------------------|
|一 |会计凭证类 | | |
|--|-----------|----|------------------|
|1 |原始凭证 |15年 | |
|--|-----------|----|------------------|
|2 |记账凭证 |15年 | |
|--|-----------|----|------------------|
|3 |汇总凭证 |15年 | |
|--|-----------|----|------------------|
|二 |会计账簿类 | | |
|--|-----------|----|------------------|
|4 |总账 |15年 |包括日记总账。 |
|--|-----------|----|------------------|
|5 |明细账 |15年 | |
|--|-----------|----|------------------|
|6 |日记账 |15年 |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25年。 |
|--|-----------|----|------------------|
|7 |固定资产卡片 | |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年。 |
|--|-----------|----|------------------|
|8 |辅助账簿 |15年 | |
|--|-----------|----|------------------|

|三 |财务报告类 | |包括各级主管部门汇总财务报告。 |
|--|-----------|----|------------------|
|9 |月、季度财务报告 |3年 |包括文字分析 |
|--|-----------|----|------------------|
|10|年度财务报告(决算) |永久 |包括文字分析 |
|--|-----------|----|------------------|
|四 |其他类 | | |
|--|-----------|----|------------------|
|11|会计移交清册 |15年 | |
|--|-----------|----|------------------|
|12|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永久 | |
|--|-----------|----|------------------|
|13|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永久 | |
|--|-----------|----|------------------|
|14|银行余额调节表 |5年 | |
|--|-----------|----|------------------|
|15|银行对账单 |5年 | |
----------------------------------------

附二:

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
和税收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
| | | 保 管 期 限 | |
|序号| 档 案 名 称 |------------| 备 注 |
| | |财 政|行政单位|税 收| |
| | |总预算|事业单位|会 计| |
|--|-----------|---|----|---|-----------|
|一 |会计凭证类 | | | | |
|--|-----------|---|----|---|-----------|
| |国家金库编送的各种报 | | | | |
|1 | |10年| |10年| |
| |表及缴库退库凭证 | | | | |
|--|-----------|---|----|---|-----------|
|2 |各收入机关编送的报表 |10年| | | |
|--|-----------|---|----|---|-----------|
|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 | | | |包括:原始凭证、记 |
|3 | | |15年 | | |
| |各种会计凭证 | | | |账凭证和传票汇总表。 |
|--|-----------|---|----|---|-----------|
| |各种完税凭证和缴、退 | | | |缴款书存根联在销号 |
|4 | | | |15年| |
| |库凭证 | | | |后保管2年。 |
|--|-----------|---|----|---|-----------|
| |财政总预算拨款凭证及 | | | |包括:拨款凭证和其 |
|5 | |15年| | | |
| |其他会计凭证 | | | |他会计凭证。 |
|--|-----------|---|----|---|-----------|
|6 |农牧业税结算凭证 | | |15年| |
|--|-----------|---|----|---|-----------|

|二 |会计账簿类 | | | | |
|--|-----------|---|----|---|-----------|
|7 |日记账 | |15年 |15年| |
|--|-----------|---|----|---|-----------|
|8 |总账 |15年|15年 |15年| |
|--|-----------|---|----|---|-----------|
| |税收日记账(总账)和 | | | | |
|9 | | |25年 | | |
| |税收票证分类出纳账 | | | | |
|--|-----------|---|----|---|-----------|
| |明细分类、分户账或登 | | | | |
|10| |15年|15年 |15年| |
| |记簿 | | | | |
|--|-----------|---|----|---|-----------|
| |现金出纳账、银行存款 | | | | |
|11| | |25年 |25年| |
| |账 | | | | |
|--|-----------|---|----|---|-----------|
|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固 | | |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
|12| | | | |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 |
| |定资产明细账(卡片) | | | |保管5年。 |
|--|-----------|---|----|---|-----------|
|三 |财务报告类 | | | | |
|--|-----------|---|----|---|-----------|
|13|财政总预算 |永久 | | | |
-----------------------------------------
续表
-----------------------------------------
| | | 保 管 期 限 | |
|序号| 档 案 名 称 |------------| 备 注 |
| | |财 政|行政单位|税 收| |
| | |总预算|事业单位|会 计| |
|--|-----------|---|----|---|-----------|
|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 | | | |
|14| |10年| 永久 | | |
| |决算 | | | | |
|--|-----------|---|----|---|-----------|
|15|税收年报(决算) |10年| |永久 | |
|--|-----------|---|----|---|-----------|
|16|国家金库年报(决算) |10年| | | |
|--|-----------|---|----|---|-----------|
| |基本建设拨、贷款年 | | | | |
|17| |10年| | | |
| |报(决算) | | | | |
|--|-----------|---|----|---|-----------|
| | | | | |所属单位报送的保管 |
|18|财政总预算会计旬报 |3年 | | | |
| | | | | |2年。 |
|--|-----------|---|----|---|-----------|
| |财政总预算会计月、 | | | |所属单位报送的保管 |
|19| |5年 | | | |
| |季度报表 | | | |2年。 |
|--|-----------|---|----|---|-----------|

|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 | | |所属单位报送的保管 |
|20| | | 5年 | | |
| |会计月、季度报表 | | | |2年。 |
|--|-----------|---|----|---|-----------|
| |税收会计报表(包括 | | | |电报保管1年,所属 |
|21| | | |10年|税务机关报送的保管 |
| |票证报表) | | | |3年。 |
|--|-----------|---|----|---|-----------|
|四 |其他类 | | | | |
|--|-----------|---|----|---|-----------|
|22|会计移交清册 |15年|15年 |15年| |
|--|-----------|---|----|---|-----------|
|23|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永久 | 永久 |永久 | |
|--|-----------|---|----|---|-----------|
|24|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永久 | 永久 |永久 | |
-----------------------------------------
注:税务机关的税务经费会计档案保管期限,按行政单位会计档案保管期
限规定办理。



1998年8月21日

沈阳市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管理办法

辽宁省沈阳市人民政府


沈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 67 号



  《沈阳市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管理办法》业经2006年12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李英杰

二○○七年一月八日


沈阳市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
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证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侦察证》,是指国家安全部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侦察证》。  
本办法所称《特别通行》标志,是指由国家安全部统一制作、配发,放置在国家安全机关执行紧急任务的车辆上的标志。
  第三条 国家安全机关对《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需要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时,应当履行审批、登记手续,执行任务后应当及时归还。
  第四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持《侦察证》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查验中国公民或者境外人员的身份证明;
  (二)检查身份不明、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嫌疑人员的随带物品;
  (三)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询问有关情况;
  (四)查验组织和个人的电子通讯工具、器材等设备、设施;
  (五)查看或者调阅有关的档案、资料、物品;
  (六)进入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组织以及物业小区、商务酒店(宾馆)、公寓、车站站台等单位、场所;
  (七)进入体育场(馆)、展览会(馆)、博物馆(院)、文化娱乐场所、文物古迹、旅游风景点等需凭票券进入的场所。
  第五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执行特殊任务时,经出示《侦察证》,在民用机场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配合下,可以进入机场相关控制隔离区域。
  第六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紧急任务时,经出示《侦察证》,可以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优先购买飞机票、火车票、长途客车票、船票,优先选择班(航)次以及座位。特殊情况下,乘坐火车、长途客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可以先乘坐后补票。
  第七条 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人员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必要时,经出示《侦察证》,可以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场地和建筑物。
  使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使用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支付适当费用;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第八条 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国家安全工作紧急任务的车辆,可以配置特别通行标志和警灯、警报器;在执行紧急任务时,经出示《侦察证》或者悬挂车辆《特别通行》标志,可以进入限制进入的有关地区、场所、单位和交通管制区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车辆可以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交通信号的限制;可以在非指定地点停靠;可以免缴停车费、过路费、过桥费。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为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依法执行公务提供便利条件,并保守国家安全工作秘密。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执行任务贡献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拒不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泄露国家安全工作秘密,非法扣留《侦察证》或者车辆《特别通行》标志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伪造、仿制或者使用伪造、仿制的《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对于伪造、仿制或者使用伪造、仿制《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不得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十二条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违法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第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使用《侦察证》和车辆《特别通行》标志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国家安全机关或者纪检监察部门检举、控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沈阳市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使用侦察证办法》(沈阳市人民政府令〔1998〕第8号)同时废止。